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资源发现 > 资源推荐 > 新刊推荐
不要忽视“躺平”干部的外在诱因(2025/3/22)
发布时间:
 
近日,人民网刊文,梳理多地对“躺平式”干部进行画像及治理。解读现象背后,一个更基本的问题是:某些干部何以选择“躺平”,或者,“躺平式”干部是如何出现的?只有理解了真实的发生机制,才能找到可能的解决之道。这是多个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。
 
“躺平式”干部是不良激励导致的。与自由竞争行业相比,辞退一个体制内员工难度显著上升。毋庸讳言,体制内打破铁饭碗与变相铁饭碗是大势所趋,也是民心所向。2020年修订的《公务员考核规定》,“连续两年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,予以辞退”。2023年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规定》,“被确定为不合格档次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,或者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合格档次的,可以按规定解除聘用(任)合同”。“聘期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档次的,合同期满一般不再续聘”。依据这些条款,是可以让不合格的公务员与事业编者走人的。
 
不过,有这个权力不等于会行使这个权力,某些单位领导也怕引来麻烦。这就给“躺平式”干部以可乘之机:反正我也不在乎升迁与涨薪,活能不干就不干、能少干就少干,责任能推就推、能卸就卸,钱未必比干活多、责任大的人少,一时躺平一时爽,一直躺平一直爽。要治理这类“躺平式”干部,得看单位主事者敢不敢担事、怕不怕得罪人。
 
有一类“躺平式”干部值得关注:这些干部要么本身是能干事、有执行力的,但因为工作意义感丧失,诱发了精神倦怠感,而选择了“躺平”与摆烂;要么过去动力十足、干劲满满,但因为被考核体系挫伤了积极性,选择了“躺平”与“疗伤”。这些人的“躺平”诚为可惜。
 
形式主义是基层工作负担的重要来源,大量的无谓事务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压力,成为基层干部“躺平”的外在诱因。一位基层干部也说:形式主义的工作让人产生倦怠感,干与不干区别不大,价值感较低,于是诱发“躺平”。应该把干部从大量形式主义的无谓事务中解放出来,从而将他们宝贵的时间与资源用在干事与提升民众福祉上。
 
此外还有考评与激励的问题,就是干部做事的容错性有多大的问题。做事情永远是不做不错,少做少错,多做多错。挑实干者做事情过程中的毛病与姿势不优美之处,吹毛求疵,上纲上线,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,必须把这样的不良风气打下去。鼓励实干,就是要看到实干者的贡献,并且不吝奖赏与激励,让实干者既有安全感,又有盼头。
 
(摘自“南方网”)

     (领导文萃》2025年4期 [8513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