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资源发现 > 资源推荐 > 新刊推荐
《食神》 谁解其中味(2024/11/13)
发布时间:
  期刊架位号[6635]
文|孟渐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,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,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委
  时隔28年,喜剧电影《食神》再次登上了国内大银幕。尽管此次票房表现平平,但1996年该片在香港上映时,它以高达4000万的票房成为当年我国香港地区的票房亚军。世事总是这样难以预料,当年票房、口碑双失利的《大话西游》系列,在2014年的重映时竟斩获1.85亿的票房,战绩骄人。想来影片大概也遵循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”的道理,此一时彼一时。如果不看票房,那么这部藏在遥远记忆里的《食神》,因为重映被激活,似乎分外适合本专栏。
  贴切的菜品
  作为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影视作品,食物自然是重中之重。开场的食神点评戏就非常吸睛,我们也能从中窥得何谓优秀粤菜。
  开场四道菜中,皇帝炒饭和金缕佛衣的问题都出在了食材上,一个是用错食材,一个是用了坏的食材,这些在菜品制作时都是大忌。而锦绣多味鱼和乾坤烧鹅的问题则出在“色”上。
  然而,粤菜对优秀菜品的要求是全方位的。在烹调上以炒、爆为主,讲究清而不淡,鲜而不俗,嫩而不生,油而不腻,要求“五滋”(香、松、软、肥、浓)“六味”(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、鲜)俱佳,同时要求火候和油温的掌握恰到好处,此外还讲究菜的气势、档次。
  而结尾的食神大战,则是福建名菜佛跳墙与市井之食叉烧饭的对决。这固然有戏剧结构上的必须,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阴阳相生,大道至简。正如遍尝天下美食的洪七公对黄蓉的烧白菜赞不绝口一般,能抵御鲍、参攻击的,正是那碗鲜甜的叉烧与香糯的米饭。
  如果说开篇和结尾的菜品是主人公与外部关系构建的重要道具,那么人物自身转变更离不开三个重要的食物道具。想起自己最初对《食神》的印象,莫过于当时还被译为“撒尿牛丸”的“爆浆濑尿牛丸”和“黯然销魂饭”,后者如今在一些港式茶餐厅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存在。如果说最初对于这两个菜品印象深刻,是因为后者与金庸先生的“黯然销魂掌”张冠李戴而觉得滑稽,那么前者可能还带着一些恶趣味。
  时过境迁,当我走进影院观看时,突然想清楚了一个问题:为什么是濑尿牛丸?它固然是著名的街头小吃,但香港街头小吃那么多,烧鹅、云吞面、菠萝包……何以是它?让男主人公跌入谷底的车仔面,又名“杂碎面”,象征人生进入杂碎阶段。让男主人公感到温暖的叉烧饭,又名“黯然销魂饭”。而让男主人公绝处逢生的秘诀是选择了爆浆濑尿牛丸,原因无他,唯四字耳:触底反弹。这既是香港撒尿牛丸的物理特性,弹力劲道,又是主人公人物曲线的具象,令人击节称妙!
  正因为是美食电影,食物的选择往往更具匠心。虽然对于《食神》的解读早已遍布网络,然而,如果我们再仔细深入地推敲一下,还是能从严谨的创作中读出许多主创的巧思。
  神秘的“食神”
  “食神”一词简单直白,如果不多做解释,大众自然能意会为“食物之神”。这固然不错,却忽略了影片中主人公前后阶段不同的能力:第一次食神大赛时,男主角在四道顶级美食面前,点评准确犀利,可以看出是味觉灵敏美食家,但他被下属打败,走下神坛,则是因为当时的他不善烹饪。
  那么,“食神”究竟是指“美食家”,还是“顶级大厨”?在我的理解里,影片《食神》显然将“食神”描述为:既是美食家,又是顶级大厨的状态,这种叠加即便在日常生活里,也不是必然:“美食家”未必擅厨,毕竟“食神带禄则为天厨”——后期的男主角通过进入佛门进修,学习了一手好活儿。不过,即便有一条敏锐的舌头,一手精湛的厨艺,却还都不是影片所想表示的“食神”的全部。
  影片结尾的比赛中,通过评委夸张地阐释,如专注、好刀功、好炒功这些条件被一一添加上去,而尤其重要的一点,则是通过男主角自己提到的“忠诚”(品德)。在对于人才的传统评定中,无论哪个门类都有自己的“圣”,而这种“圣”尤其表现在道德上的自律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被踢馆前的男主角和踢馆成功的男配虽然都暂时得到过“食神”的荣誉,但他们的失利是必然的。
  非常有趣的是,影片里“食神”奖牌下绕了一圈“France CuisineClub(法国厨艺俱乐部)”的文字。男主在踢馆前,穿着浮夸的中式大厨服装,而包藏祸心的徒弟,则穿着西式厨师的服装;踢馆成功后,西式厨师服也换了更加深黑的颜色。这种构思寓意不免令人感叹创作者的大胆犀利,他既批判了以资本驱动行为的西化模式,对于假借传统故弄玄虚的“银样镴枪头”们,也是毫不客气地赶下了神坛。我想,他所赞美的真正食神,不仅具备世俗意义上的技术,更是心中有众生,并能放下我执的存在——兴许这样的存在要求太过苛刻,因此主创用了“人人都是食神”,并将男主收编入天庭,来表现这样一种虚幻——“食神”是一种可以无限接近,却无法到达的状态。
  在我看来,重映电影票房的多寡实则与影片质量无甚关联,《食神》的存在,客观上已是中国美食电影中的重要一部。不同时代的观众恰似“每个人都是食神”,各品其滋味,不是么?

  (食品与生活2024年10期 [6635])